English

孙子为祖父作传:寓崇敬于平实

1999-05-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张元济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士林的学者和出版家。他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受到株连,被“革职永不叙用”,短期在南洋公学译书院主事,1902年应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之邀入馆任职,自此开始了他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不解之缘。张元济是商务几十年的灵魂,他为商务成长为我国最大最有声望的出版机构殚精竭虑,费尽心血;商务成就了张元济一生扶助教育学术的理想。一个伟人和一个出版公司,同样在历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张元济遗著以及相关史料的不断发掘出版,张元济的生平、事业、学术贡献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研究热潮,出版的传记、专著大约有10种左右。就我个人所看到的几种传记而言,张荣华的《张元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和张人凤的《智民之师·张元济》(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是比较有特色和有质量的两种。张荣华的著作的特色是作者具有很扎实的近代文化史研究基础,能够从当时社会文化的脉络对张元济的思想、学术贡献作出有深度的专题开掘。而张人凤的著作大体上是以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活动为中心的一个全面的描述。作者称,“传记的内容则还是以他一生倾注主要精力的商务印书馆为中心,而实际上任何一个版本的张元济传与商务的馆史都是无法分开的。对他一生在教育、出版、图书馆和古籍研究事业上作出的贡献,尽可能多用一些笔墨,而其他方面,限于篇幅,只能从简。”这样就把握住了张元济生平事业的重心,叙述详略得当。

作者张人凤是张元济之孙,幼年时期曾和祖父相处数年,其父张树年在张元济身边生活多达52年之久,耳目濡染,对张元济的立身行事有着外人不具备的真切感受,因而本书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同情的了解”。从资料条件来说,作者亦多有便利之处,他占有大量的张元济研究一手资料,同时又对二手的研究成果非常熟悉,发表过相关的研究专著、译著、论文,这都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所长也即是所短,本书在与张元济直接相关的事实方面铺陈綦详,但作者毕竟不是史学工作者,对更广范围的文化出版史了解得还是不够深刻。

家属参与研究最大的忌讳是不恰当的揄扬甚至文过饰非。我觉得本书的叙述非常平实可信,有些论断甚至非常精彩,在此姑举一例。第229页在论述抗战后的商务印书馆时,作者写道:“商务没有主持全局的人才,是它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张元济此时实际上还在全面主持工作,从出版物、资金,到人事、与工会关系,这无论如何总是极不相宜的。他的性格喜欢事无巨细一竿子管到底,完全违背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此点不知他本人是否明白。”读后让人既感受到后期商务印书馆人才飘零的凄凉,又感受到一位80老翁苦苦撑持馆务的无奈。不忍心责备,而又不能不责备,谁之过欤?作者在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涉及商务印书馆馆史和张元济本人的发人深思的问题。

总而言之,本书是近年张元济传记中可靠性、可读性较高的一种,值得向广大读者郑重推介。我们也应看到,张元济一生活动涉及面很广,即就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而言,仍然有不少文章可做(很可惜,我们目前还没有一本深入细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的著作),目前亟须进行有深度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有了进展以后,我们才有希望看到更优秀的张元济传记作品。

(《智民之师·张元济》,张人凤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8.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